相互需求原理

摘要:相互需求原理 相互需求原理(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相互需求原理的理论要点第一,国际贸易条件,即用本国出口商品数量表示的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其水平高低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同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之间的相对关系;其二...

相互需求原理

相互需求原理(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相互需求原理的理论要点

第一,国际贸易条件,即用本国出口商品数量表示的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其水平高低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外国对本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同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数量及其增长之间的相对关系;其二,本国可以从服务于本国消费需求的国内商品生产中节省下来的资本数量”。因而,“在国际贸易中享有最为有利的贸易条件的国家正是那些外国对它们的商品有着最大需求,而它们自己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最小的国家”。

第二,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意愿取决于它可以从国外获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出口规模随其国际贸易条件而变化。根据国际贸易条件,由两国之间的相互需求决定。在一定的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同一贸易条件下贸易伙伴国愿意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或者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正好是其愿意支付的进口总额。也就是说,贸易双方共同遵守一定的贸易条件。在这样的贸易条件下,两国的进口需求和出口供应相等,国际贸易处于平衡状态。

第三,在双边贸易中,对对方出口商品的需求和贸易双方共同遵守的国际贸易条件随着各国消费者消费偏好等因素决定的对方出口商品需求强度的相对变化而变化。如果国外对国内出口商品的需求大于国外出口商品,国外相对需求强度大,国内相对需求强度小,国外必须在与国内的竞争中做出一些让步,国内可以享受更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

具体来说,对方出口商品相对需求强度较小的国家在贸易双方的相互竞争中占有相对有利的地位,最终决定的国际贸易条件相对接近国内外交换率,因此国内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贸易利益。简而言之,贸易双方之间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了国际贸易条件的最终水平,然后决定了交易双方之间国际贸易总利益的分割。

   约翰·穆勒和相互需求原理

   一、贸易条件

如果以Px和Pm分别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在多种商品的情况下,Px = ∑XiPi,Pm = ∑MjPj),贸易条件指数可以表示T = Px / Pm

这里的T称为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价值上升意味着每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这被称为改善贸易条件,反之亦然。

   二、决定国际交换率

两国等量投入产量

相互需求原理-图1

英国亚麻布10码20码细棉布10码10码

表中显示,德国在同一单位的投资比英国多生产10码亚麻布,因此德国在生产亚麻布方面具有优势,而两国在细棉布方面的投资也获得了相同的产量。然而,与亚麻布的生产相比,英国生产细棉布的缺点较小。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两国在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形成了专业化:英国专业生产细棉布并出口,德国专业生产和出口亚麻布。

国际交换率范围:两国贸易交换率必须界定在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率之间,不等于两国的国内交换率。

国际交换率由国际需求方程式决定。交换率取决于对方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两国对两种产品的进口需求决定了产品的(相对)价格。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可以被视为对方的供应,进口可以被视为国内需求。穆勒称这种情况为相互需求。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供需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市场价格将自行调整,使供需平等。因此,商品的国际交换率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并将确定在双方对彼此产品的相等需求水平。这就是相互需求的原则。

国际交换率不仅取决于相互需求,还取决于该国可以从国内消费的国内商品生产中提取多少资本。国外商品需求比国外商品需求更大,生产出口产品可以提取资本比国外生产产品更少,交易条件更有利,也就是说,一定数量的国内商品,可以交换更多的国外商品。在这里,穆勒实际上谈到了我们上一章介绍的机会成本。

   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它也被翻译成供应条件曲线或相互需求曲线,是一个国家愿意在不同的国际交换率或贸易条件下交换一定数量外国商品的连接点。

(1)贸易条件的变化

一个国家出口相同数量的位的产品可以更换进口产品,这表明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反之亦然。

(二)提供曲线推导

相互需求原理-图2

提供曲线推导

以纵轴为中心轴,转动坐标平面,将第二象限转动到第一象限位置,提供曲线。

相互需求原理-图3

相互需求原理-图4

   其他国际贸易理论

一、收入、偏好和国际贸易

恩格尔法则。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生活必需品)费用在增加收入中的比例将继续下降,而奢侈品和耐用品费用在收入中的比例将继续上升。对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这一规则澄清了不幸的结果。偏好: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不是利益,而是偏好的差异。

二、代表性需求假设

代表性需求假设(representative-demand hypothesis)是林德(Staffan Linder)一种用需求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又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需求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对某一产品的求的质量或等级。例如,在一个国家,对汽车的需求有不同的等级。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需要的某一产品的等级较高。

假设一个国家最初生产某种产品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在这个收入水平下,它将形成一个代表性需求,即一个国家对某种产品的平均需求水平。对这一等级产品的需求最大。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生产这一等级产品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他们还具有出口能力,可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我们用图4-6来解释具有代表性需求假设的国际贸易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图5

图4 -6中,我们用横轴表示一国人均收入水平,记为Y,用纵轴表示产品等级,记为Q,用45o线OR表示人均收入水平与所需产品等级的对应关系。我们以汽车为例。汽车有六个等级,即从Q1到Q6。A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为YA,B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为YB。从图中可以看出,A人均收入高于国家B 国家。由于收入高,A国家居民对汽车的需求来自第二档(Q2)到第六档(Q假设第四档(Q4)汽车是A国家居民的代表性需求。B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需求水平从一级开始(Q1)到第五档(Q5)假设它的代表性需求是第三档(Q3)。A、B两国对该产品的需求重叠,即 Q2~Q5.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国际贸易的基础。

A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需求Q4.发展迅速,具有出口能力B国对Q又有需求,所以A国就向B国家出口。B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需求Q同时 A国对Q也有需求,所以B国向A国家出口第三级汽车。这样,由于两国的重叠需求,同一产品或同一行业之间的贸易就发生了。在代表性需求假设中,应特别注意的是,两国对某一产品的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足以支持国际贸易的重叠需求要求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能有太大的差异。因此,该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工业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相互需求原理

相互需求原理发表于2022-05-24,由周林编辑,文章《相互需求原理》由admin于2022年05月24日发布于本网,共2775个字,共5929人围观,目录为进出口贸易,如果您还要了解相关内容敬请点击下方标签,便可快捷查找与文章《相互需求原理》相关的内容。

版权声明:

文章:(相互需求原理),来源:网络整理,阅读原文

相互需求原理若有[原创]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文章,任何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任何内容不得引用,文章若为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来源,本站仅为分享知识,不参与商业活动,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5775053793

9:00-18:00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