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假说

摘要:林德假说 林德假说(Linder hypothesis)林德假说概述林德假说(Linder hypothesis)林德是瑞典经济学家(S.B.Linder)它是在1961年的作品《贸易转型》一书中提出的。林德假设以需求为导向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他认为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只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初级产品,但不能解释二战后...

林德假说

林德假说(Linder hypothesis)

林德假说概述

林德假说(Linder hypothesis)林德是瑞典经济学家(S.B.Linder)它是在1961年的作品《贸易转型》一书中提出的。林德假设以需求为导向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他认为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只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初级产品,但不能解释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出林德假设,与其他行业贸易理论相比,林德假设不再从供应的角度,而是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一个国家贸易的组成。

林德假说分析

林德提出了重叠需求的概念,即两国消费者都消费具有某些特征的商品。他认为,影响一个国家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具体的偏好模式,两国收入水平越相似,偏好模式越相似,需求结构越相似,即重叠需求越大,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大。出口潜力来自一个国家的国内需求。由于国内需求,企业将生产产品,不断扩大产量,导致产量过度增长,超过国内需求增长速度,形成出口潜力。林德假设可以用图片来解释:

林德假说-图1

因此,林德假说的结论是,成品国际贸易在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比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更重要。由于制造商的生产规模经济,国内消费者的各种消费满意度可以在中国完全实现,但此时消费者必须支付较高的价格,这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因此国际贸易是最佳选择。

林德假设在现代贸易理论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二战以来发展迅速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成品相互贸易。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测试。一种测试方法是这样的:调查发达国家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绝对人均收入差距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强度。毫无疑问,根据林德假设,这两个方面应该是负相关的,即两国收入水平差异越大,需求结构差异越大,相互贸易强度越低。1973年萨拉斯(J).Sailoes)其他人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通常有相互接近的地理位置,因此贸易也可能是低运输成本和文化相似性的产物。在注意到这些因素的前提下,经济学家在1987年对13个欧洲发达国家成品贸易的研究中发现,大量证据支持林德假说。

相关条目

  • 需求相似理论

林德假说

林德假说发表于2022-05-24,由周林编辑,文章《林德假说》由admin于2022年05月24日发布于本网,共863个字,共5103人围观,目录为进出口贸易,如果您还要了解相关内容敬请点击下方标签,便可快捷查找与文章《林德假说》相关的内容。

版权声明:

文章:(林德假说),来源:网络整理,阅读原文

林德假说若有[原创]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文章,任何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任何内容不得引用,文章若为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来源,本站仅为分享知识,不参与商业活动,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5775053793

9:00-18:00

关注我们